觀察嬰兒:從出生就是挑戰的路途,不再試著與「父母和解」。

Miss W
Jan 31, 2023

--

我家弟弟練習透過衣服,讓奶嘴掉了之後,他還可以藉由揮手把奶嘴推回嘴裡

不曉得有沒有人跟我一樣,曾經不禁想,如果小時候爸爸/媽媽這個部分的教育方式不是這樣,我的某某性格會不會不一樣?

如果不是小時候的某個挫敗經驗,也許我今天會更不一樣?跟某人的關係會更好?等等的。

許多心理學的書籍,都是在探究小時的經驗與現在成人後的關聯性,又或是直接標榜要和「父母和解」。

所以,我一直想著,除了要注意自己的身教、言教之外,也希望能給孩子一個盡量減少創傷的孩時經驗,結果發現這是很難很難做到的。

先不論我們給予孩子什麼,發現,光是成長過程本身,就是一個充滿挑戰跟無助的路途。

觀察小孩才知道,譬如光是喝個奶,對小小孩來說其實就很不容易;孩子可能會因為脹氣,或是他們想大便,或是所謂的成長痛等等因素。他們會急著想喝,但又會因為上述各種原因,會不舒服的大哭,或是脹紅著臉扭動,

而且光是醞釀一次一點點的大便,就會努力好幾餐的時間再出力,但又因為出不來而哭甚至影響睡眠。

又或像是我家小孩,因為在加護病房時,他們哭時,護士是不可能有時間安慰他們的,所以對他們來說,「奶嘴」一直是安慰他們的工具,這在醫院時就是如此,所以我也不特別想去剝奪這項對他們來說很重要且習慣的安撫工具,

但是我常常觀察他們在吸嘴嘴,因為咬合能力還沒這麼好,手部的控制更是不用說了,因此,他們常常會掉嘴嘴,這時候他們感覺到了、也看到了,但他們卻沒有一個好的能力去把嘴嘴塞回嘴裡。他們會用著很不靈活的手想要揮動,用回自己的嘴裡(甚至本來在嘴裡,但手想要控制反而把嘴嘴撥掉了),那個過程其實是很辛苦的。他們會咿咿呀呀,有時會哭。

這些事情很小,但都是他們每天每天的挑戰,也可以是一種挫敗。

這些小到不行的事情都不容易,又何況他們還有更多更困難的事情要學習,要適應,這時候我才突然有一種,「啊!原來成長真的是一種持續的挫敗再成長的路,從嬰兒時期開始就是這樣」。

有了這種感想也不曉得有什麼幫助,但就是忽然間覺得,其實不需要太去想過去如何影響現在的自己,因為光是成長本身就很難了(所以挫敗很難避免),又何況寄望父母要做到很好是更難的事情(我光是小孩出生三個月,目前就常有心有餘而力不足的感覺了),

那倒不如好好的面對未來,或者是說,要學習正向的面對挑戰,是更好且才是合乎常理的做法(因為人生的挑戰是躲不掉)。

第二個感想應該是,不要再覺得嬰兒很爽,為什麼還要哭了,也不要對嬰兒沒耐性,你想想如果今天你是嬰兒,你光喝個奶、上個廁所就這麼辛苦,何況還有譬如:我衣服濕濕怎麼沒人理我/尿布好重/好熱/好無聊/醒來怎麼突然被換位子了/爸媽人呢/這麼摸我的陌生人又是誰?

各種情緒與惶恐,他們都要試著去學習,但又無法表達,這不是光想像就很不爽嗎??

有了這些觀察,一方面可以回到內省自己的人生(和對父母錯誤的完美期望?),一方面也覺得,做父母的其中有兩個課題,一個是要接受孩子一定會面對挫敗難過,不是什麼都是你能為他阻擋的,

第二個是,因為挫敗本身無法避免,那身為父母的,也能為他帶來多一點的安全感,讓他有勇氣面對挫敗,

所以,我自己是遇到小孩大哭時,只要我可以抽身,我就會即時給予全神貫注地認真安撫(小哭泣,咿咿呀呀還可以,看情形)。

這也讓我想到,以前在商周工作時,有一個業主不是很討喜,大男人主義那種,明明跟他開會的全都是女生(他自己員工也幾乎都女生),但卻會說一些女人在家就好之類的話,

但總之,有一次他提到他小孩,他卻說了讓我覺得很棒的話:「做父母的不就是讓小孩知道,無論如何,他們都有一個家可以回嗎?」當下真覺得,說得太好了。

當了小孩30多年的我,要的也只是這樣。
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r._tiger_bros/......

#虎氏兄弟 #狼狽媽媽的日常 #育兒日記 #教育 #教養 #與自己和解 #與父母和解 #雙胞胎 #雙胞胎兄弟 #早產兒 #媽媽的百寶袋 #寶寶日常 #邊抱孩子邊打字的媽媽上

*若本文對你有幫助,請不吝+10 claps

**我是長期關注親子教育議題/投資的採編工作者,目前懷有二寶寶,將會持續分享媽媽寶寶身心健康議題、教育好文、孕期知識給大家,歡迎追蹤:虎氏兄弟IG

--

--

Miss W

是媒體人,於商周、Australian Chinese Daily等海內外媒體任職主管職位;並曾經手多案20億豪宅案,獲2013年蘋果日報評10大最佳廣告行銷個案,亦是位房產廣告文案出身人。歡迎任何新聞稿、廣告文案、雜誌採編、臉書經營等外稿需求,可私訊洽詢。